4月7日下午,我院杜学元院长应邀参加了由校领导关怀、在校友工作与校地合作处、四川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晏阳初研究所联合支持下成立的四川师范大学晏阳初乡村教育学社成立大会。会议在狮子山校区7教B区105举行。
在会上杜学元代表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晏阳初研究所做了《继承晏阳初先生遗志 学做新时代乡村建设新人》的专题发言。他认为晏阳初乡村教育学社的正式成立,是四川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社团育人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此表示衷心祝贺。继后他回顾了我国自古就有互相学习、结社交流的传统。“社”从最早的祭祀土地神的含义逐渐演变成带有学习交往的聚合体之意。并引《学记》之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认为中国古代结社相聚,互相切磋,是提升道德修养与增进知识学问的重要途径。因而中国古代学社不断兴起,逐渐成为私学重要形式。甚至到清末和民国时期演变为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如1898年罗振玉与宝山县令筹创江南农务学堂设立的东文学社,1902年蔡元培等创办的爱国学社,1915年蔡元培、竺可桢、茅以升和严济慈等发起成立的中国科学社,1928年中美合作办学成立的哈佛燕京学社,1929年朱启钤联合梁思成等人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等等。强调当下成立晏阳初乡村教育学社就是以社团来继承晏阳初先生开创的乡村教育事业,为乡村振兴做出我们当代青年学子应有的贡献。
他回顾了晏阳初先生求学与献身平民教育的光辉一生,尤其是晏阳初长达70年深入乡村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人民解决问题,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以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来培养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的“四力人才”以根治中国农民的“愚”、“贫”、“弱”、“私”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认为是晏阳初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倡导晏阳初乡村教育学社同仁应肩负弘扬晏阳初精神的使命,主动吸收晏阳初平民教育、乡村建设理论的营养,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去,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还详细阐述了晏阳初宏大的乡村建设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体系,包括身心素养、知识、能力、理念、精神、爱心、人格修养等七个方面,希望大学生们在晏阳初乡村教育学社这个平台上以晏阳初先生为榜样,以晏阳初构建的乡村建设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体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素质,努力学做新时代乡村建设新人,并在乡村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
最后,杜院长还参与了晏阳初乡村教育学社学生干部聘书的颁发仪式。
【编辑: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