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实践研究
四川省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
[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1月3日
  查看:226
  来源:

摘要: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二个年头,四川省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战略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强化政治站位、规划先行和党建引领;着眼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现实需求,通过系列措施强化实践推进;着眼现实挑战和未来需要,从多个维度持续优化工作规划。

关键词:四川省;乡村教育振兴;教育振兴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二个年头,四川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认真履行定点帮扶责任,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各项工作,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教育扶贫政策总体稳定、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建立解决脱贫人口就学困难问题解决机制,持续助推教育质量提升,以乡村教育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着眼“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推进战略,强化顶层设计

(一)强化政治站位,重视教育政策引领

2021年以来,四川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四川省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按照《四川省省直部门和有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方案》(川委厅〔2021〕24 号)要求,补短板、固成果、夯基础、促振兴,发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接续推进定点帮扶,为四川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省设立了教育系统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省教育系统乡村振兴工作,研究部署乡村振兴重大决策措施,推动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和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 “控辍保学”“办学条件改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乡村振兴人才”“高校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直属机关定点帮扶”9 个专项工作组,分别负责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全省教育系统乡村振兴各专项工作,并将推进情况、存在问题、意见建议等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2022年5月13日,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出台了《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要点》。提出“要坚持总体稳定、有序过渡,坚持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坚持志智双扶、育人为本,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为推动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教育强省贡献力量。”《要点》同时确定了“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政策”“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21项重点任务。

在此基础上,四川省还陆续出台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四川省高校定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关于推动四川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引导性政策文件,科学组织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二)强化规划先行,落实牵头单位责任

2021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意见》《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规划条例,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教育发展等活动提出了纲领性要求。对标上级要求,四川省教育系统从四个层面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各级牵头单位的责任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层面。省内各市州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对标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要求,把乡村振兴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问题、提出办法、关注效果,全方位服务乡村五大振兴。

二是完善推进机制层面。借鉴脱贫攻坚经验,把教育脱贫攻坚的工作体制和推进机制转化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来,加快责任落实、组织推动、要素保障、社会动员、督促检查等方面的推进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竖向贯通、横向联动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三是加大投入保障层面。坚持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政策要求。优化教育财政支出重点,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村倾斜。

四是强化考核督导层面。教育系统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评估、脱贫攻坚后评估及乡村振兴工作的督查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问题,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

(三)强化党建引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四川省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尤其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总体稳定、有序过渡,坚持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坚持志智双扶、育人为本,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尤其是保持教育扶贫政策总体稳定、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建立了解决脱贫人口就学困难问题机制。拟到 2025年,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村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农村低收入人口教育帮扶机制愈加完善,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基本形成。

四川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指导受扶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引导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回乡创业,帮助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组织村组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到乡村振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拓视野,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推动依法治村,加强应急管理,建设平安乡村,稳妥化解各类矛盾问题。借鉴脱贫攻坚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指导帮助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助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着眼“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推进需求,强化系统实践

“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省围绕这一工程由点带面地推动实践,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信息化供给水平、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开办乡村振兴学院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实践,取得了系列成效。

(一)巩固发展基础,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紧扣“义务教育有保障”核心任务,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做到“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能走”。采取明察暗访、万师进万家、移位点名、打击童工童婚、设卡堵截、逐一销号等手段强力控辍;通过送教上门、集中补偿、随班就读、职业学校学技能等个性化复学入学,教育部反馈我省的28639名失辍学人员已全部劝返或核销,劝返销号率100%。建立四川省控辍保学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厅级领导主动挂帅、带头出征、一线督战,88个贫困县(市、区)教育脱贫工作全部通过省检,116.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实现“应读尽读”。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继续用好四川省民族地区控辍保学系统,实施动态销号。全省脱贫家庭子女失辍学保持“清零”状态,教育部控辍保学台账劝返核减完成率达99.99%。

2.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质量事关民族地区儿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积累,乃至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和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为此,在先期实践探索基础上,2022年,我省在多个民族地区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试点,此项工作旨在以学前学普为引领,核心内容是从硬件和软件上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质量。四川省投入专项资金6000万元,建设幼教点4535个,1.67万名辅导员享受劳务补助,37万余名3~6周岁幼儿获得系统学习普通话的机会,实现在园幼儿全覆盖,进入小学普通话合格率达到90%以上,长期困扰民族教育的“听不懂”问题正得到根本性解决,试点经验写入教育部“童语同音”计划。试点开展“学普用普”提升行动,并将其纳入省委、省政府“树新风促振兴”暨妇女儿童关爱提升三年行动;制定《巩固拓展凉山彝族自治州学普用普成果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说普通话,重点开展以45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妇女为重点的“十万新公民”普通话培训;推动群众学好普通话、养成好习惯、融入新时代。

(二)重视协调推进,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1.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教育厅组织力量深入各地指导,依托片区科学合理划分学区,积极推进学区制治理,统筹优化配置学区教育资源,缩小校际教育差距,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省21个市(州)已全面完成县域内720个义务教育学区划分。推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县管校聘”和集团化办学改革有序推进。多管齐下、持续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最大限度整合、盘活教师资源,促进圈层间师资交流,缩小城乡差距,为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乃至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性保障。

2.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全省3000个事业编制支持凉山彝族自治州11个深度贫困县招聘义务教育教师。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高海拔折算工龄补贴等政策,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四大片区”88个县17万余名农村教师。鼓励各县(市、区)提高乡村教师补贴标准,加大补贴力度。多渠道补充乡村教师,持续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短缺的现实问题。完成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新一轮动态调整,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调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万余名。继续落实“三区”支教(含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人员)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所需岗位在县(市、区)总岗位内调剂使用。农村任教满20年可评聘中级职称和任教满30年可评聘高级职称,放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学历和任职年限等倾斜政策,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3.对口帮扶山区教育,精准匹配当地教育需求。针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学生规模急剧增加、教师刚性缺口增大的特殊实际,继续实施和优化优秀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支教制度和“一对一”片区学校精准帮扶提升工程。“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工程,是统筹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受扶县片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也是建立一校一策、以点带面常态支持机制的重要举措。四川师范大学等7个承训单位分别对接普格县、布拖县、喜德县、昭觉县、越西县、金阳县、美姑县,围绕县域和学校两个层面,分别进行县校两个层面的“五个一”重点帮扶。承训单位年均在县帮扶培训超120天,组织一线优质中小学校参与培训超过50所,受扶教师11万人次。受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明显改进,教育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受扶学校校园文化和学生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学生学业成绩明显提升。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各承训单位多措并举长效帮扶,成效明显。

(三)优化教育环境,推动智慧教育建设

1.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推动农村学校互联网接入;2020年底,四川省内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互联网全覆盖。制定并实施《四川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目前,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出口带宽均达100M以上,带宽200M以上学校达97.8%。全省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达100%,此外,各县乡还积极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致力实现 “智慧广电”网络乡村全覆盖的目标。

2.建设“四川云教”平台,为智慧教育发展提供资源。目前“四川云教”已覆盖中小学(幼儿园)全学段、全学科,建成教学联盟43个,惠及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相对薄弱学校1195所、学生23万余名、教师近2万名。同时,平台提供特色专区,如四川省民族地区教师教材教法学习平台,供民族地区教师在岗在线学习,此外,“四川云教”平台将围绕“教、考、评、校、管”等教育重点环节,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创新,助力智慧教育发展。

3.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我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录制、举办教学竞赛、活动征集等方式,已汇聚了各级各类课程资源224万余节,并开设“课后服务专区”“居家学习专区”。同时,已经梳理完成课程教学类、教师研修类两类资源4200余节,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对接推送,此外,积极推动四川省中小学图书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4.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应用模式,让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通过互联网将优质教育资源输入到薄弱地区、农村地区,着力缓解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课程等问题,并基于当地实际情况研发校本课程。

(四)坚持志智双扶,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1.大力发展成人在职培训,尤其是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聚焦专业人才全员培训、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和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对通过成人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等方式取得相应证书的人员,由所在单位报销学费。在乡土人才素质提升方面,四川重点实施“一村一幼”“一村一医”“一乡一全科”“一村一名农技员”和“一户一名技术能手”。依托职业院校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根据新兴产业需求,开设如直播电商服务等专业,培养多类型卓越农林人才。继续将农民工、基层农技人员纳入高职扩招范围,组织近百所高校面向农民工、基层农技人员等“八类人员”开展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大力建设农广校培训,引导农民学习使用手机、互联网、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农业种植知识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打造农民在线学习平台,让农民“能学愿学”“愿学尽学”。

2.打造四川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为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与产业链紧密联系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机制。按照《四川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规定,2022年1月27日四川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推介名单正式发布,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射洪市职业中专院校等14所院校及绵阳市农业科学院等名列其中。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的确立将为四川省乡村振兴新农科建设提供多行业、多领域的人才支持。

3.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项目。近年来,四川省开展了多个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川农业大学与雅安市根据《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共建的“天府头雁培育学院”,培育了一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成都举行2022年返乡高校毕业生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提高毕业生返乡创业能力。四川省达州市与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筹建川渝乡村人才培育联盟,三地共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发掘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五)发挥高校职能,开拓乡村振兴思路

1.建设乡村振兴学院,培养新式农村人才。乡村振兴学院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培训,培养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探索乡村振兴模式和具有地方特色乡村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四川师范大学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组成C5联盟,后联合地方政府先后组建了13个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四川乡村振兴学院传承创新教育家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创造性应用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四大方法,促进乡村振兴。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成立三年来承办各类培训活动540余场,接待学员5.2万余次,辐射全国22个省份,30多个市州。四川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合作建立成渝乡村振兴学院,并建立多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智库成果和综合示范。在此带动下,四川省有更多高校与各级地方政府合作,陆续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如安居乡村振兴学院、达州乡村振兴学院等,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助力。

2.立足于高校优势学科,探索振兴乡村的多重路径。四川省内79所高校立足于本校优势学科,探索多样化的助力乡村发展方式。四川农业大学精准发力扎实做好科技特派团工作。西南医科大学积极开展产业帮扶,支持昭觉县村民进行中药材种植和产业发展。西南科技大学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成都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从学前教育、干部培训、医疗卫生、旅游产业、消费帮扶、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深度定点帮扶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吉利学院以“扶教+扶校+扶智+扶志”四位一体,通过“三聚焦三提升”助力乡村教育。南充文旅职院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方式助推乡村振兴。

3.高校间携手合作,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四川省“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智力优势,结合签约县(市、区)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机遇,深化各领域合作,补齐乡村建设人才短板的现实需要,极大地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眉山市彭山区成立“博士团”,助力乡村振兴。博士团成员以高校硕士与博士为主体,涵盖高校青年教师、研究员、华西医院医师、博士后、在读博士生等,广泛吸纳理工农医文管等各类优秀高层次人才加入,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宣教实践活动、对接协调资源等,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撑。

三、着眼“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推进难题,强化持续优化

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四川省在相关实践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系列挑战。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更好地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发展。

(一)持续优化乡村教育质量,着力提升乡村综合吸引能力

提升乡村综合吸引能力是实现劳动力“走出去”之后“走回来”的基础。持续优化乡村教育质量、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既是提升乡村综合吸引力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这一需要,我们认为还需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着力提升乡村学校办学特色。特色学校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和因地制宜的教学实践中,在学校整体上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的学校风貌和优质的育人成效。有特色的乡村学校既能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完成立德树人的各项任务,更能在育人过程中实施特色的教育过程、开发特色的教育资源、体现特色的育人成效。乡村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乡村综合吸引能力的重要表现。为此,应该着力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一,应该引导乡村学校做好办学定位。鼓励乡村学校根据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乡村社会教育期待和特色优势资源确定能引领学校发展的特色定位。第二,应该鼓励乡村学校科学开展体现办学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校开发体现乡村文化和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鼓励学校开展提升教师地方文化育人能力的校本培训活动。第三,鼓励学校打造优质乡村学校教育品牌。鼓励学校积极改革,以体现乡村教育特色为目标、以学生综合发展为内涵、以学校育人实力提升为标志,打造乡村教育品牌,增强乡村教育的显示度和彰显力。

2. 整体提升乡村学校师资能力水平。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师资力量的差距。近年来,四川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升乡村教师质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展望未来,从持续优化乡村教育质量,着力提升乡村综合吸引能力的角度,我们认为,还可以开展系列工作:第一,增加乡村教师储备。加强对师范生职业规划的正确引导,让更多热爱乡村教育的师范毕业生到乡村学校工作,在“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着力提升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的能力。从供给侧看,许多乡村教师并不来源于乡村,乡村振兴对这些老师是较为陌生的话题。这些教师能不能融入、如何融入乡村社会,是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的棘手问题,因此,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和乡村学校在职前、职中、职后协作共育乡村教师的乡土知识,进一步增强对乡村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更加积极地看到乡村社会的发展未来。第三,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这为乡村教育提供了不断变迁的教育场域。这些变化都会折射到乡村教育中,这就需要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促进教师自主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着力提升涉农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扩大乡村人才供给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新思路,为农业产业结构全方位发展带来了新的要求。在四川省乡村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涉农人才供给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人才供给渠道单一、人才供给错位等问题,因此,扩大乡村人才供给和培养,需从数量、质量、专业性和精准度上着手,以实现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

1.优化升级涉农类专业设置。乡村振兴是指农业产业、乡土文化、农村生态和乡村管理的多层面全面振兴,因而需要具有多元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包括农业产业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因此,相关高校在农业类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应注重与其它学科,特别是理工类和文科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相关专业设置上不能只关注传统农业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训练,而应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对乡村人才需求的转变,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推动形成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在此基础上,高校需与地方积极持续互动,不断优化涉农专业建设,切实增强高校人才供给与乡村农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2.高度重视涉农人才的“三农情怀”教育。只有思想上“知农爱农”,行动上才能“强农兴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培育适于乡村振兴具有“三农情怀”的人才是涉农院校和涉农专业的使命担当。为此,要通过情感教育涵养“三农情怀”,具体说来,可以通过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三农”意识,通过家国情怀教育激发学生的“三农”情怀。同时,要积极探寻“三农情怀”的教育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文化养成和教学评价有机融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课程建设与基地建设、社会实践有机衔接,采用环境熏陶、知识拓展、文化引领、情感体验、宣传感染等形式助力学生“三农情怀”形成。

3.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适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鼓励有经验的教师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领域和方向,吸引有实践经验的农学企业家担当“产业教授”。涉农高校加快推动新农科实训基地的建设,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训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通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热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有效的条件。

(三)持续推进人才组团帮扶,着力提高乡村振兴帮扶质效

在精准扶贫期间,四川省开展的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帮助很多贫困县脱贫摘帽和跨越式发展。组团式教育帮扶改变了过去分散的、单打独斗的帮扶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制度设计。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强强联手的帮扶模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但是拉大了受扶地区各学校之间的差距;帮扶对象集中在初中和小学义务教育学校为主,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帮扶相对较少;“供求矛盾”对话机制不完善,等等。因此,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帮扶质效,应持续推进和优化人才组团帮扶。

1.深入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第一,将帮扶重心转移到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部分,科学制定帮扶周期,优化帮扶师资数量和质量,丰富帮扶的形式和内容。第二,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的业务指导,促进与被帮扶学校教师团队相互融合,建立传帮带机制。第三,严格执行薪酬待遇、职务职称、探亲休假、健康关爱、走访慰问、人才激励等各项关爱制度,确保教育人才安心帮扶。第四,针对校长、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不同岗位,分类制定年度考核细则和日常考核标准,科学评价考核成效。

2.继续做好高校定点帮扶工作。第一,以定点帮扶为纽带深化高校帮扶到县的紧密联系,把专业优势转化为规划优势,持续发挥高校在乡村振兴县级规划层面建言献策的能力。第二,以乡村人才和产业振兴为重点持续释放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潜能,“输血”到“造血”两方面都要有所突破,把高校需求引入乡村产业市场,把乡村人才引入高校课堂。第三,以创新试验为动力丰富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组团帮扶为手段汇聚高校帮扶合力,即发挥高校的平台优势,实现资本、资源、市场的有效融汇,服务于定点帮扶网络体系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正是基于对党中央战略部署的深刻理解,四川教育人清醒地意识到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回望过去,四川省强化顶层设计、强化系统实践,取得了系列成绩;展望未来,四川省必将继续高歌猛进、砥砺前行,在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伟大事业中谱写华章!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