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晏阳初研究所参加“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研讨会
[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6月7日
  查看:110
  来源:

 2023年6月6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与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七教A区6楼会议室召开。此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副会长杜学元教授主持,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及其团队;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会长汪明义,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副会长景志明、卿光亚、郭平,秘书长康胜,常务副秘书长张译丹,副秘书长魏刚、万涛、桂熙,部分专委会及办公室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及彭文斌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晏阳初研究所余珍、徐小燕、孙珂等在线下参会。线上参会的有副会长王小丁、刘远莉、黄英杰、孙蓉、刘河燕,副秘书长郭俊英、程刚才,及部分专委会及办公室负责人。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首先作《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与现实启示》主题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使命决定的。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讲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是每位学者的历史使命,百年乡村建设经验对今日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应被重视。潘教授就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作深入研讨。他指出,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既有外来知识分子以“救济乡村”为出发点的“异地实践”,也有乡土社会自发、本地良绅主导,兼顾“乡村自救”与“社会建设”目的的“在地行动”,还包括1949年至今丰富多元的实践形态。潘教授强调,乡村建设不能是一家之谈,要注重合作,形成合力,基于历史,借鉴经验,结合现实,探索中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在这一过程中,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要与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真正做到“同根同源、兼容并包、成渝合作、继往开来”。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教授彭文斌,四川省政协常委、成都光亚学校校长卿光亚,四川师范大学学工部严树文就潘家恩教授的分享做重要发言。汪洪亮教授指出,中国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是对历史的延续与回应。近代中国,“到乡村去”和“到边疆去”两大思潮,看似逆流而上,其实为夯实国本。四川师范大学的乡村研究发生了“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的转变。党的十九大以后,汪明义校长成立课题组,积极探索大学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模式是大学在乡村振兴中责任担当的具体体现。彭文斌教授强调,对乡村建设的探讨与研究应有更广阔的天地。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正在整理出版傅葆琛的文集和传记,以此来回顾和反思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乡村建设是成渝合作的重要基础,研究机构、高校应在研究上形成合力,共同探索中国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严树文指出,晏阳初先生的伟大贡献令人敬佩、对祖国和人民的热忱挚爱令人感动,晏阳初研究会肩负着传承晏阳初精神的历史使命,为全面乡村振兴贡献应有之力。卿光亚校长强调,乡村建设是我国的重中之重,大学教育要为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结合当下实际,培养现代化、科技化、网络化的乡村振兴所需人才。

 汪明义校长总结,潘家恩教授对中国乡村建设百年经验的梳理与分析很受启发。早在四川理工学院担任党委书记时,他就发起成立晏阳初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每年在四川理工学院大三学生中选拔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成绩优异并立志从事“三农”双创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优秀学生组建班级,实施专业导师指导,开放式、参与式学习。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中国乡村振兴学院)为进一步传承和创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乡村建设理论而建立,肩负为中国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晏阳初研究会是统合全省乡村研究的重要平台,借助这一平台,统合乡村建设资源,探索具体实践路径是当下的重要议题。围绕“办什么样的晏阳初研究会,如何办好晏阳阳初研究会”“办什么样的乡村振兴学院,如何办好乡村振兴学院”两个问题,汪校长从“根”“魂”“梦”“路”四方面系统阐述,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最后,汪明义校长提出,西南大学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的中国乡村振兴学院应继续加强合作、交流与共享,传承和发扬晏阳初先生在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伟大实践和探索精神,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image.png


image.png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余珍 审核:杜学元